<%@LANGUAGE="JAVASCRIPT" CODEPAGE="936"%> 金城书画院

 


*守正创新 尊敬传统——刘纯华被评为2023年度最具影响力艺术家

*艺术之家数据库-头条:2023年度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刘纯华

*艺典轩-北京头条:2023年度最具收藏价值书画家——刘纯华

重要通知

各位同仁好:
  京津画派官网,京津画派研究中心网站因前几年疫情,网站有两年时间没有组织活动,网页更新迟缓。应广大会员要求,在有关会员的积极支持下,业已激活,即日起重新展开工作,希望同仁们积极投稿。
  稿件要求:
  会员亲自参加的文化艺术活动;会员创作的书画作品;会员受朋友之托也可以推荐作品;会员认为可以提升画院和个人的新闻;研究理论学术论文;会员参加的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稿子文字自负,编辑有增删的权利。

北京京津画派研究中心

主席: 刘纯华

电话:13910726678
网址:www.shuhuajd.com
邮箱:lch6678@sina.com


  刘纯华先生于2009年3月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职业培训项目艺术品鉴定师岗位培训考核,获得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颁发的职业培训证书。

招聘启示

 
根据工作需要,京津画派研究中心官网招聘副总编辑一名。
  要求:新闻或相关专业;从业三年以上;最好有市场策划、营销经历;在北京有住房;组织过大型活动优先。吃苦耐劳,为会员全心全意服务,有牺牲奉献精神。

 

   

关于现代“书法”的几点看法

◎ 李世侠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汉字堪称五千年中华文明最经典的标志性符号。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物质的巨大丰富,随着改革开放的西“文”东渐,“崇洋媚外”在中国的大地上迅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连报考书法的研究生也要通过英语关。于是,几个有眼光的“国学大师”开始呼吁尊重中华文明,政府也终于意识到当下形势的严峻,时不时地号召一下国民要继承、发展祖国的传统文化,并且用经济支持的办法刺激传统文化项目地研究及传统文化产业地大力举办。又于是,古老的书法艺术差不多在一夜之间被广泛地翻腾了出来,而且在应运而生的各地拍卖会上屡屡创造出惊人的金钱神话。

于是乎,全民练习书法的热浪迅速扩张到长城内外,推进至大江南北。

幸而有几个因爱好而未持续间断的书者还在,他们也被翻了出来,在趋之若鹜的逐利者地反复炒作与投机意识下的自我吹嘘之后,摇身一变成了一字千金的书法泰斗与导师。这些无意或有意间一步登上云端的人随之晕头转向了起来,本来没读过几本书,更谈不上心胸与修养,竟也大谈起了“国学”,厥词连放,什么“创新”、“时代感”,什么“个性”、“超越”,什么“以拙为美”,等等等等,把许多习书者、收藏者、附庸风雅者一并引向了歧途,跌进了泥潭。

本人学艺不精,虽粗研几本古人法帖,深思一些书道,见解仍难免流于肤浅;但不忍受骗者众,在此略谈几点关于书法的看法,以供有兴趣者参考。

•  现代书者,无一例外地只能超越你本人,超越不了流传下来的古人。

第一,书写工具变了;第二,文字载体变了;第三,书者及 其 目的变了。

前两者好理解,不再赘言。对于后者,本人略加叙述。

首先,“意”在字外是非常非常紧要的。古人无论是升官发财,公文往来,还是风流雅士,总要以毛笔传情达意,所以书者在能写字之后,往往不会刻意于字迹的本身。这样的作品,自然没有矫揉造作、扭捏作态之感。

再者,书法之美妙一定与书者的学识、修养、境界等息息相关,审美没有高度,一撇一捺怎么可能恰到好处?气量、胸怀不能高天阔海,开合、使转怎么能够震人心魄?字如其人!所以,好的书法,非饱学、高品之人难成。

比如《兰亭序》帖,是草稿,又是家学深厚的右将军王羲之为之。无独有偶,位列“天下三大行书”第二位的 《祭侄文稿》也是草稿,作者是进士出身的唐代名臣颜真卿。

今人就不同了,首先是抛开了毛笔,一切所谓的“正事”,哪怕是写情书,也全是电脑、手机之类,这就失去了幼功。而文化名人们,政界名流辈,心思怎么可能用在练习、研究书法上呢?这就是说,今之书者已不再是古之书者。

几十岁、甚至是退休之后方开始练习毛笔字的一群人众,一年读不了一本书,动辄以享乐为荣、以“吃货”自居,除了刻意地“修身养性”,其余则不是为了换取银子,就是旨在附庸风雅,单就这种“意”在字上,就已经败给古人了。

愚以为,今人,即使也是从少儿做起,除了可以让自己能够不断地提高一点,无论如何也是不可能超过古人的!

•  现代的“创新”之举实在是滑稽可笑。

众所周知,八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古陶器文,经由殷商的甲骨文、商周时的金文演变成 大篆 ,再到秦统一时的小篆,到汉 ,直至东汉、魏、晋时的草书和 楷书 ,中国书法方得定型,距今已经拥有 3000 多年的历史了。

在这个长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们的审美情趣逐步提升,审美能力渐渐增强,汉字从最初表形、表意的图画、符号,从简单的让声音“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之目的,从承载着社会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责任,转而又背负上了传达“艺术”的使命,于是她就在一代又一代书家的努力寻觅下,去粗劣与直白,删峭拔与锋利,变成了更合乎中国文化内含、更符合人们审美意识的圆润流畅的楷书、行书和草书了。加上几个妙手偶得,“天下三大行书”、“中华第一美帖”产生了,从此,中国的书法艺术便耸起了一座座绝美的、后人难于逾越的书法巅峰。

虽然使用毛笔时代的元人赵孟頫、明代的祝允明等几人写得也很好,但仍是步先人之后尘,并无明显的“创新”之痕。

急功近利的今人倒非常“自信”,他们天不怕地不怕的“创新”之作实在让人哭笑不得。有的以把字写得原始象形为“创新”,比如“佛”字左边的偏旁,有人就画个佛头在那一撇上;有的反象形,把“山”字中间的一长竖写得低于两边。有的玩“高深”,龙飞凤舞的墨迹让人不能辨认,因为他不知道草书也有“法”,竟把错字当成了制胜的法宝。有的干脆琢磨起了变异,不是左边出奇的大,就是右边格外的小;有的或头重脚轻,或头小尾大;有的过分夸张疏密,一部分密不透风,一部分疏可跑马;还有的字迹歪斜,或用小笔揉出大字,或搞什么手指书,或反书……等等等等。

以上种种作为正应了一句古话:“无知者无畏。”

希望如此创新不要再搞了,白白地浪费了光阴和精力,并且落得个贻笑大方的结果。

•  追捧“丑”是一种变态的表现。

其实,追捧丑的行为可以列入强烈地“创新”欲中。但或许“真”的有以“丑”为“美”的呢?所以便另作一条了。

几千年的书法史中,字写得很丑者何止一个“过江之鲫”所能概括,用“多如星辰”来比喻应该更加合适一些。

可为什么后人没有见到呢?因为它不符合人类的审美标准,早被历史的长河冲刷一空了。

那什么样子是美的呢?直观地说,美是令人神往,使人陶醉的一种感觉。正如日本的一位学者认为:“美起源于人的感官的愉悦。”

《说文解字》上说,“美,甘也,从羊大。”远古之人尤以食为天,他们的第一享受就是食物,所以首先认为,羊长得肥大就是“美”。因为肥大的羊可以让人产生“美味”的直接生理快感,进而使人产生愉悦的满足感。

由此联想到人,也是为了更易于辨析。那什么样的算是美人呢?

全世界人民都认为,丰腴的肉体、匀称的四肢、明眸皓齿鸭蛋形的脸、温柔娴雅的举止、乐感的嗓音,再加上得体的装饰,这就是一个标准的美人了。因为,这种气质形象的女子让人悦目爽心,喜不释怀。

比如我国古代的西施、杨贵妃,美国的玛丽莲·梦露,比利时的 奥黛丽·赫本 等等。正应了我们先人“瘦不露骨,肥不露肉”的审美标准。

那么,什么是丑呢?与上述之“美”完全相反的,自然就是丑了。

字之美丑一如人的美丑。

从汉字的演变就可以看出。古陶器文、甲骨文,笔画已经懂得流畅了,但有的仍然像是用枯枝、老藤搭就,如丁公陶文、高邮陶文。而进化了的甲骨文字,有些显得很是松散,有的写法非常复杂。到 “秦篆”,就简化多了,且形体匀称齐整,笔划 圆转 流畅,更容易书写,但很多字仍然 存在着象形字的遗意。

到了隶书,则更进了一步。去繁就简, 字形 变圆为方, 笔划 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改曲为直、改“整笔”为“断笔” , 笔势飞动,姿态优美 , 抽象符号至此确立,使汉字 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体现出一种“含蓄”的内蕴。

隶书的结体也大变, 由 小篆 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 尤其到了东汉,撇、捺、点等笔划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风格也趋于多样,整个字迹 雄阔严整,又不失舒展灵动的气度 ,很具书法的美感 , 令人追捧不止。

随后,纵横奔逸的 草书 在汉初出现了,行云流水般的 行书 在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发生,端正俊逸的 楷书 萌芽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繁荣于隋、唐、五代,它们几个一起,成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典范。

一件好的书法作品通常有如下标准:理法通达、笔力遒劲、姿态优美、富有神韵。让人看了,每一个细胞都会感到无比的畅快与舒服。

丑字则相反:没有章法,笔力或钢猛锐利或病弱欲死,姿态或东施效颦或痴人说梦,形象若厌食女子又如暗夜鬼怪,爽心呼?悦目呼?爱不释手呼?

如果这种反传统审美的东西是好的,怎么没见一个高 富帅哭喊着要娶那个雷人的网络“美女”“凤姐”呢?也没见哪个白富美发誓 非那位 蓬头垢面的“第一极品路人帅哥”、“ 乞丐王子 ”“ 犀利哥 ”不嫁呢?

丑就是丑,它永远也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

所谓“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只包含着一个哲学概念而已,急于标新立异的“书法家”们可千万不要当真了。

四、一辈子临贴不缀与临贴“三年”,要辩证地看。

现代人因为大多不懂书法,故而常常不能确定一件作品的优劣,但要是知道作者习字临贴三、四、五、六、七、八十年了,就认定那必然是好作品。

这个观点经常是错误的。因为书法不仅仅是写字,上文已经说过好作品的标准了。

那怎么可以做到作品好 呢?

我们除了从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米芾等大家身上直观地看到饱学、修养与身居高位的优势,还有一些隐性的条件,比如天赋,比如意气与毅力、环境与个性,比如人生悲与喜的经历、虔诚与挚爱的程度,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正值豪迈,不蝇营狗苟。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活到一百岁仍然平庸 甚至 卑劣,而有的只有十几岁、甚至几岁便能做出惊人的事情、说出富有深意的语言。

另一点,习字三十天、两个三十天,就以为自己得到了书法的真谛,就看自己的字非常好了,那是天真。这种“天真”连数十岁的沧桑老者也可能会犯。

所以,当你拿不准自己的字是不是真的好时,无论你过去在别的事情上多么成功,也无论你拥有多么智慧的人生,想一想你习字的时间吧,“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冰冻三尺非一日寒”你总懂吧!所以要记住什么叫“还差得很远”。

再者,一个具有了以上种种优势的人,临贴三年,又继续书写不断,可能产生好作品吗?愚以为完全有可能。如毛泽东的书法,他毕生的精力从来不是放在研习书法上,但其 书作 的 风神奇韵 又有谁能望其项背!

认真地临贴三年,一个心灵手巧的人早已可以领悟到笔迹的干湿浓淡、方圆变化、粗细与轻重、提按与使转的手感,至于书写的速度与收放,结体的准确与开合,行笔的节奏与气韵,均可在掌控之下了。所以,创出好作品的条件应该算是具备了。

五、并非“拙”者为上品。

“拙”,若出自一种自然而然,也是好的,如少儿的言行,耄耋者失灵的举止。反映在他们的手上,自然有颤颤巍巍、歪歪斜斜、欲起又倒、 想止还动 之势,因为天成,所以能入眼:少者为天真可爱、充满童趣,老者为深沉老辣、含古朴的金石之味。我们的评论者这时候总是宽容地舍弃了与“拙”字连在一起的“笨”字,把那些 “拙”作 赋予上了另一种“美”的内含,结果误导了一些人。

于是,某些尚在精力充沛、活力四射之年的人意欲掩饰自己的肤浅,也弄起了颤抖、歪斜、树欲静而风不止的“老辣”笔划,真正是弄巧成拙了。

我们要明白,世间最让人羡慕与喜爱的永远是风流潇洒、热情奔放又兼沉稳大气。古今推崇备至的四大楷书,哪一帖不端庄俊美、奔放洒脱?即使 欧阳询 在创作“天下第一正书”《九成宫醴泉铭碑》时已经 70 多岁了,但此帖的字里行间可有一丝笨拙的气象?

“中华第一美帖”、“天下三大行书”的参差错落、穿插呼应、朝揖避让、天覆地载之 书写原则 运用得几近无懈可击,其单字、其整体,更是飘逸、超迈得让人瞠目结舌、惊为天书。

第一美帖《蜀素帖》是米芾 38 岁时写就,第一 行书《兰亭序》是王羲之 32 岁(也有说四十多的,本人认为不太可取)时完成,第二行书《祭侄文稿》为颜真卿 49 岁所书,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作者苏轼时年 45 岁。

如此年龄的创作,自然流出的全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了,其美不胜收 真正达到了 无以复加的程度。

六、应揭掉书法的神秘面纱。

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是基督教、佛教与伊斯兰教之后的“第四宗教”,这大约是因为其亦有修身养性之功效,令人痴迷之魅力吧。但本人以为,如果有“第四教”之说,也只应该列入中华民族的宗教之后,即“儒、释、道、书”。释所指的佛教,虽然发源于古印度,中国人却早把它演绎为自己的宗教了。

中国人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尊孔、念佛、修道,悬挂孔子、菩萨、老子的图像于家中敬拜。而到了汉朝,儒释道的先祖们便 逐渐 被请进了内室或侧室,能堂而皇之地 悬于中庭的唯有书画了。

因为每一幅结字高度精密、笔画极度精致的上乘之作都凝结着书家许多年的汗水与心血,而洒下了许多汗水、倾注了大量心血的作品又不都是好作品,尤其楷书,笔迹失之毫厘便谬以千里,所以,精美的作品即使是 妙手 也才能偶尔得之,被尊重、被景仰便不足为奇了。

所以,尊崇、悬挂字画就理所当然了。而且,此风一起,马上盛行开去,到了唐宋之际更是大为推崇,明清时期达到极致,官宦士绅之家,常常以重金求取名流妙手丹青,或制成名贵木框之画屏,或用优等锦绫装衬成墙挂,天天观摩,时时欣赏。即使是穷人,逢年过节也要买上一两幅当街写画的作品,装裱了悬挂在家中。“墙上无字画,定是俗人家”的观点早已成了深入人心的公理。

不仅仅是喜爱之深,上品、精品亦因为实在难得往往被主人藏于幽斋秘室,有 高朋雅友 到来方才拿出来一赏,久之,便升起了一种敬畏感,再加上 “发天地之玄微,宣道义之蕴奥,继往圣之绝学,开后觉之良心”的巨大功效,被 持续敬畏的书法作品就渐渐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神秘,就更敬畏,所以每个人都要明白,想成为书画大家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几千年的演化过程,各领风骚的芸芸碑碣书体,加上身份高贵、甚至是皇帝本人那样的饱学书画家,无不成为新手前进路上祭坛;还要“真草隶篆行”样样皆通,种种能写,不花掉一生的时间你可能做到吗?

愚以为, 如果真的用毕生的精力去习字作画,一定出不了绝佳的作品!

天天沉浸在古人的碑帖中,写画的尽是古人,没有自己。况且你没有时间与精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万件事,你累死也远远赶不上古人。

书无定法。愚以为,习字作画其实没那么复杂与神秘,不经意间可能就成了。

有强烈爱好、能孜孜以求者,只需选一两种,或两三种特别喜爱的、相类的古碑帖,静心地研习笔法、结字与章法,得其要诀,抓住规律,在笔墨操持全面得心应手,亦即前面所述,“创出好作品的条件”“具备了”之后,就可于工作、读书、清谈之余随心而动地写“自己的字”了。再坚持数年,即使赶不上古之大家,也足以成为今之翘楚,让“自己的字”在中华书法的宝库中占居一席之地。

谢谢大家!

作者简介:

李世侠,女,笔名“兰心”“蓝色茶香”等,当代著名作家、书画家及书画评论家。原籍中原固始,早年定居北京。

生于书香门第,毕业于师范院校,进修于中国书法院高研班。先后从事文化教育、交通管理等工作;兼职过地方日报、杂志编辑及中外合资公司高管。

目前任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书画委员会副主任、《世界华商》杂志总编、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秘书长及北京华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

工作之后,忙碌之余,从未放弃写作、习字与画画,取得艺术成就如下:
   1、文学:

发表散文、杂文近百篇,中、短篇小说十多部,出版都市生活类长篇小说《女人·花》(近五十万字,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另著有《父亲,母亲》及《水魔“ 75 · 8 ”》等大型人物传记与电影文学剧本数部。

连续数届在全国性散文大奖赛中获奖,并有多部作品被收入多部散文集。

•  书画:

在众多报刊上发表数十幅书法与国画山水、花鸟作品,作品入选十多次大型书画展。

作品被众多国家机关单位、港台企业界、个人及国外知名人士收藏。

出版有史以来第一部个人写意兰花专辑 《兰心书屋·李世侠书画小集》 (被列为“中南海书画研究书系”)。

3、艺术评论:发表美术、书法评论文章数十万字。

                                                                                         


友情链接








友情链接
中国名人名家 金城书画院 腾讯网 人民网 新华网 网易 搜狐

版权所有: 北京时代金城书画院
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复兴路乙20号汇通商务楼42号楼201、202室 电话:13910726678
Email:wyd188@126.com 中国国家信息产业部:京ICP备19048866号